2025年央企考核指标中的一个新动向,就是用“营业收现率”替换“营业现金比率”,这两个指标,都是财务指标分析方面的内容。
常说的企业几大报表里,《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是“面子”,而《现金流量表》就是“里子”。而“里子”当中最核心的就是以“现金流”为核心的评价指标,因为这些指标通常用来衡量企业的竞争力强弱和健康状况。
第一:公式
以下公式仅为示意,企业实际会计核算时,会考虑更多因素,如考虑非付现费用当中的折旧、摊销等。
营业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营业收入
营业收现率=经营活动收到的现金/营业收入
第二:相同点
这两个指标都是财务分析中常用的“收现比”类的指标。当然,这里我谈的“收现比”,是个大的类别概念,“收”是讲的营业收入,“现”是的“现金”,至于现金是收入的值,还是“现金净值”(现金流入-流出),要看具体指标。“收现比”这一类指标是评价一家公司市场竞争力强弱的非常重要的视角。
分母都是“营业收入”,只是分子不同。
比如,A公司,卖出1万元的货,收到1万元货款,收现率是100%。
从财务分析角度,一般认为,收现比越高说明企业是市场竞争中出于优势地位,具备定价权和议价权;而收现比低,一般会考虑企业运行是否健康,是否处于劣势地位,只能通过赊销、垫资等方式来获取业务。
第三:不同点
营业现金比率,分子是“现金净值”,即现金的流入减去流出。“现金净值”,可以理解为企业当期可以使用的现金。有点“净利润”的意思。
营业收现率,分子是“现金流入值”。也就是说,这个指标更加强调的是现金流入情况。就像“开源节流”这词儿,这里强调的“开源”,打开水渠的砸门,先让水流进来,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和经营。
有人说,这两个指标很相似啊,似乎“营业现金比率”强调现金“净值”,比“营业收现率”还要“全面”一些,为什么要“换”呢?
至于为什么更换指标,真实的原因显然我不清楚。我个人从一个管理咨询师的角度,假如由我来设计央企的“一利五率”,我会从考核维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由于现行的央企考核指标是个组合指标,目前已经有了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资产负债率等偏重“结果性”的效益类指标,设计一个“营业现金比率”,本意是一个过程控制类指标,希望企业关注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问题。
但是“营业现金比率”,更关注的当期“现金流的净值”,强调的是当期赚到的现金,与上面的四个“结果性”的效益类指标类似,考核指标维度上区分不清晰。
与之相比,“营业收现率”侧重考虑营收中现金收入占比,更能凸显对“现金流”的考察。
第四:举例
给大家举两个例子,大家感受一下(仅为示意)。
一家小卖部,某个月营收10000元,现金收入6000元,4000元是赊销,房租水电当月现金支付1500元,现金支付月末现金净额是4500元,那么,
某月“营业现金比率”=4500/10000=0.45,即每产生1元的营收,可以带来0.45元当期可以使用的现金。
某月“营业收现率”=6000/10000=0.6,即1元营收,其中有0.6元是现金。
最后,以一句高频句子来结束本文——“不要没有收入的合同,不要没有利润的收入,不要没有现金流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