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公务接待工作餐不得提供高档菜肴,不得提供香烟,不上酒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7日 浏览次数: 字体:【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其中对公务接待工作餐的严格规定引发广泛关注。《条例》明确提出:工作餐不得提供高档菜肴,不得提供香烟,不上酒。这一条款不仅延续了中央八项规定以来的纪律要求,更以制度化的形式将“节俭办接待”推向纵深,彰显了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决心与行动力。


一、政策背景与修订意义

自2013年《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规定》首次明确“工作餐禁供高档菜、烟酒”以来,我国已形成以《条例》为核心的反浪费制度体系。此次修订并非简单重复,而是针对新形势下的隐性浪费问题“查漏补缺”。例如,部分地方曾以“招商引资”“考察调研”为名突破接待标准,或通过虚列名目转移接待费用。对此,《条例》新增条款,要求地方招商引资接待“参照国内标准统一制度”,并严禁“超规格、超范围、超项目”接待。这一修订既巩固了既有成果,又堵住了制度漏洞,体现了政策与时俱进的治理逻辑。



二、核心内容解析:从“禁”到“控”的全方位约束

《条例》对公务接待的规范可概括为“三严一透明”:

1.严控接待标准

工作餐必须供应家常菜,明确禁止提供鱼翅、燕窝等高档食材及野生保护动物制品,同时将烟酒列入“负面清单”。这一规定直击公款吃喝中的奢靡之风,例如此前多地曝光的“天价接待菜单”问题,根源即在于标准执行不严。此外,《条例》要求接待费实行总额控制,严禁转嫁费用、虚列开支,从资金源头上压缩浪费空间。

2.严格审批与监督

公务接待需严格执行公函制度,无公函活动一律不予接待。接待清单须如实记录人员、活动、费用等信息,并作为报销凭证接受审计。此举有效遏制了“假公务、真吃喝”的违规行为。例如,某地曾出现以“考察项目”名义组织旅游接待的情况,因缺乏公函和合规清单而被查处。

3.严管接待场所与资源

《条例》禁止在机场、车站等地组织迎送活动,严控陪同人数(接待对象10人内陪餐不超过3人),并明确不得使用私人会所或高消费场所。同时,要求推进接待资源共享,推行机关食堂、培训场所的企业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多地实践表明,集中管理可使接待成本下降30%以上。

4.强化制度透明度

从预算编制到费用报销,《条例》构建了全流程监管链条。例如,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覆盖差旅、接待等支出,减少现金交易漏洞;政府采购需公开招标,严防“高价采购”问题。



三、地方实践:从“纸面规定”到“落地生根”

中央政策在地方的细化落实,体现了制度生命力。以广西河池市为例,其《公务接待管理制度》规定:

-省部级领导用餐标准人均不超160元,处级以下不超90元;

-接待需在单位食堂进行,严禁同城宴请;

-报销凭证缺失或超标的费用一律不予核销。

类似地,银川市对商务接待参照公务标准执行,午餐禁酒,并通过内部审计强化监督。这些案例表明,地方通过量化标准、简化流程、强化问责,正将中央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治理工具。


四、制度深意:从“节流”到“清风”的治理逻辑

《条例》的修订不仅是财政节约的技术性调整,更是政治生态的重塑工程。其一,带头过紧日子。中央明确要求“腾出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2023年全国财政支出中民生领域占比达72%,而三公经费连续十年下降,印证了“节用裕民”的治理智慧。其二,纠治“四风”顽疾。违规接待常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交织,例如“接待就是生产力”的扭曲政绩观。《条例》通过刚性约束,推动干部从“迎来送往”转向实干担当。其三,塑造廉洁文化。从“不敢腐”的监督到“不想腐”的自觉,制度约束正逐步内化为公职人员的价值认同。


结语

从2013年的“禁酒令”到2025年《条例》的全面升级,党政机关的餐桌革命折射出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坚定步伐。当“家常菜”成为公务接待的标配,当“一杯清茶话公事”取代觥筹交错,这场始于餐桌的作风转变,终将汇聚成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唯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方能将“厉行节约”的要求转化为党政机关的鲜明底色。

责任编辑:锤不倒的拖油瓶 信息来源:网易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