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45288.1-2025 《人工智能大模型第1部分:通用要求》 是一项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CESI)牵头制定,旨在规范中国大模型技术产业发展的推荐性国家标准。该标准预计于2025年正式发布实施。
一、为什么制定这项标准?
大模型技术发展迅猛,但在繁荣背后存在诸多挑战和风险:
质量参差不齐: 不同厂商的模型在性能、可靠性上差异巨大,用户难以评估和选择。
安全与伦理风险: 存在输出偏见、虚假信息、隐私泄露、恶意使用等潜在危害。
产业应用瓶颈: 缺乏统一标准,导致模型开发、部署、互操作和评估成本高,阻碍产业化落地。
国际竞争与治理: 全球正在争夺人工智能治理话语权,中国需要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参与并引领全球规则制定。
本标准的核心目的是:确立大模型质量的“基准线”,引导技术向“安全可信、高质量发展” 的方向演进,为监管提供技术依据,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标准定位与适用范围
定位: 这是大模型系列国家标准的基础通用部分,类似于“基本法”。它规定了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后续部分可能会涉及评估方法、特定行业应用、安全合规等更具体的内容。
适用范围: 标准适用于大模型的研发、提供、应用等相关方,包括:
模型开发者(Providers): 如百度、阿里、华为、科大讯飞等科技公司及科研机构。
模型部署/运营方(Deployers): 如将大模型集成到自己产品中的企业。
模型使用者(Users): 使用大模型服务的企业或个人。
第三方评估机构: 需要对大模型进行测试认证的机构。
三、核心内容解读
1.功能性与性能(Functionality& Performance)
这是对模型能力的“硬性”考核。
基础能力: 要求模型在语言理解、文本生成、知识问答、逻辑推理、多模态处理等核心任务上达到应有的水平。
性能指标: 对响应速度、吞吐量、资源利用率(算力、内存)等提出要求,确保模型可用、好用。
可靠性/鲁棒性: 模型在面对输入错误、对抗性攻击或干扰时,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正确性,不能轻易“崩溃”或产生荒谬输出。
2.安全与可信(Safety& Trustworthiness)
内容安全: 模型不得生成涉及暴力、恐怖、仇恨、歧视、色情等违法和不良信息。这是底线要求。
偏见与公平性: 要求模型避免在种族、性别、地域、年龄等方面产生带有偏见的输出,促进公平公正。
可靠性/可解释性: 鼓励提供输出依据或溯源能力,让用户理解模型为何产生某个结果,增强信任。
隐私保护: 在训练和推理过程中,应建立机制防止 memorization(记忆)并泄露训练数据中的个人敏感信息。
抗攻击能力: 模型应具备一定的防御能力,抵抗提示词注入(Prompt Injection)、越狱(Jailbreaking)等恶意攻击。
3.数据与治理(Data& Governance)
训练数据质量: 要求训练数据来源合法、规模适当、质量可控、多样性好。强调对数据清洗、标注过程的管理。
知识产权: 要求尊重数据来源的知识产权,避免侵犯版权等权益。
全生命周期治理: 覆盖从数据准备、模型训练、测试验证到部署运营、退役的全过程,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流程和责任制。
4.透明度与信息披露(Transparency)
基础信息披露: 鼓励厂商向用户披露模型的基本功能、局限性、适用场景和已知风险。
“说明书”式要求: 就像电器有使用说明书一样,大模型服务也应提供必要的指引,告知用户如何正确、安全地使用。
5.环境影响
绿色低碳: 关注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所带来的巨大能源消耗和碳足迹,鼓励采用更高效的算法和硬件,降低能耗,推动绿色AI发展。
四、重要意义与影响
对行业(厂商):“游戏规则”的确立。结束了“野蛮生长”的时代,为所有玩家设定了明确的门槛和跑道。合规成为核心竞争力之一。领先的厂商可以凭借提前布局合规优势,巩固市场地位。
对用户(企业/个人):“选择指南”和“信任基石”。用户在选择大模型服务时有了权威的参考依据,可以更关注那些通过标准认证、安全可信的模型,降低选型和用人风险。
对监管机构:“执法尺度和依据”。为网信办、工信部等监管部门提供了清晰、可操作的技术标准,使监管更加精细化、科学化,而非“一刀切”。
对国家战略:抢占“规则制定权”。这是中国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发出自己声音、输出中国方案的关键一步,与欧盟的《AI法案》、美国的NIST AI RMF等框架形成呼应和博弈。
总结
GB/T45288.1-2025 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标准,更是一份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公约”。它标志着中国大模型产业正在从追求技术突破的第一阶段,进入兼顾规模化应用与安全可靠的第二阶段。
对于所有市场参与者而言,深入理解并提前布局满足该标准的要求,是在下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的必然选择。该标准的出台,将极大推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走向健康、成熟和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