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检测行业首家“A股+H股”巨头呼之欲出?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2日 浏览次数: 字体:【

摘要:在时代的大潮面前,国内TIC巨头如何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2025年的资本市场波澜再起。在众多企业寻求多元化融资渠道和国际化布局的浪潮中,科创板上市公司上海华依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88071.SH,下称“华依科技”)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一则关于筹划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提示性公告,不仅预示着华依科技自身发展战略的重大升级,更可能催生出中国检测认证行业(Testing,Inspection, and Certification,TIC)的首家“A+H”股上市公司。这一举动,无疑为正处在整合与变革关键期的国内检测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想象空间。

图:公告截图


一、风起于青萍之末:华依科技赴港上市计划的核心要点

根据华依科技发布的《关于筹划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相关事项的提示性公告》,此次战略行动的核心信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战略目标明确:剑指全球化,提升国际竞争力

公告开宗明义地指出,筹划发行H股并赴港上市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深入推进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加速海外业务的布局与拓展。通过在国际资本市场建立平台,华依科技意在提升其国际品牌知名度和全球范围内的综合竞争力。这表明,公司的视野已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将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作为下一阶段的核心发展目标。

2.尚处早期阶段:机遇与不确定性并存

尽管战略意图清晰,但公告同样强调,该计划目前仍处于前期的筹划和商讨阶段。公司正与相关中介机构就具体发行方案、时间表等细节进行论证,尚未形成最终可行的方案。这意味着,从意向到最终成功挂牌,仍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3.审批流程复杂:需“过五关斩六将”

此次H股发行计划的实施,面临着严格且复杂的审批流程。根据公告,该事项不仅需要公司内部的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议通过,还必须获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备案以及香港联交所和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等监管机构的批准或核准。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变数,因此,整个计划最终能否成功实施,具有重大的不确定性。


二、解码华依科技:一家汽车测试领域的“隐形冠军”

要理解华依科技为何有底气叩响港交所的大门,我们必须深入审视其公司基本面。

1.公司概况与股权结构

华依科技成立于1998年,深耕汽车动力总成测试领域二十余载,是一家集自主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于2021年7月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成为汽车测试领域的头部上市公司之一。

图:华依科技发展历程


从股权结构来看,华依科技是一家典型的由创始人及核心团队掌控的公司。根据公开信息,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董事长励寅先生,其直接持有公司32.66%的股份。励寅及其一致行动人黄大庆、秦立罡合计持有公司高达57.07%的股份,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保证了公司战略决策的稳定性和高效执行力,为推进赴港上市等重大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内部基础。

图:华依科技股权结构图


2.主营业务:紧扣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脉搏

华依科技的业务版图与汽车产业变革的趋势紧密相连。其主营业务可分为两大板块:

汽车动力总成智能测试设备:这是公司的传统优势和基本盘业务,主要为传统燃油车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动机、变速箱、驱动电机、动力总成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提供各类测试设备、测试台架及整体解决方案。在汽车行业对性能、可靠性、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标准要求日益严苛的背景下,该业务具备稳固的市场需求。

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及测试服务:顺应汽车“新四化”浪潮,华依科技近年来积极布局智能驾驶领域,提供包括惯性导航系统(IMU)、车载高性能计算单元(HPC)等智驾核心产品,以及相关的研发测试服务和品质保障高端装备。这部分业务代表了公司的未来增长极,也是其向高科技、高附加值领域转型的关键。

图:华依科技主要产品和服务


3.近年财务表现分析:增长与阵痛并行

为了更全面地评估华依科技的基本面,我们整理了其自2022年以来的核心财务数据:


数据来源:根据搜索结果中华依科技年报、季报及业绩快报整理。


从上表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营收增长势头强劲:尤其是在2024年和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实现了显著增长,分别达到20.17%和39.02%。这表明公司在手订单充足,市场开拓卓有成效,特别是在智能驾驶等新兴领域的布局开始贡献增量。

短期利润承压,战略性亏损凸显:与营收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自2023年起陷入亏损。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公司为拓展新业务、抢占市场份额而进行的战略性投入,特别是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连续多年超10%)以及市场推广、团队建设等费用的增加。这种“以投入换增长”的模式在科技型成长企业中较为常见。

现金流状况有待改善: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在大部分报告期内为负,反映出公司在产业链中的议价能力、回款周期等方面仍面临挑战,同时大规模的业务扩张也对营运资金构成了较大压力。2024年现金流转正是一个积极信号,但其可持续性仍需观察。

综合来看,华依科技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型期:以稳固的传统业务为基石,不惜牺牲短期利润,大举投入到高增长的智能驾驶新赛道中。这种发展态势,恰恰解释了其寻求H股上市的内在逻辑——为后续更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和市场扩张储备“弹药”。


三、A+H:为中国检测行业打开一扇新的“世界之窗”

华依科技若成功登陆港股,其意义将远超一家公司自身的融资行为。它将为整个中国检测行业提供一个全新的资本运作范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分析检测行业在A股和H股上市各自的利弊。

1.检测行业对接资本市场的独特属性

与制造业或纯粹的科技行业不同,检测行业具有其独特性:

长坡厚雪的赛道:检测行业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几乎所有领域,需求具备刚性和抗周期性,是一个可以诞生“百年老店”的优质赛道。

“小、散、弱”的竞争格局:中国检测市场虽然巨大,但极度分散,市场集中度低,充满了大量中小型机构,缺乏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全国性龙头。

品牌与公信力是核心资产:作为“质量的裁判员”,品牌和公信力是检测机构的生命线。

并购整合是主要成长路径:纵观SGS、Eurofins等国际检测巨头的成长史,通过持续的并购来拓展服务网络、进入新领域是其做大做强的核心逻辑。

2.A股与H股上市平台的优劣势比较

3.“A+H”双剑合璧:检测龙头的最佳选择?

通过上述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A+H”双平台战略对于有志于全球化的中国检测龙头企业而言,几乎是一种“量身定制”的最优解:

构建“全天候”融资体系:A股平台可以满足国内业务发展和品牌建设的资金需求,并享受高估值的优势;H股平台则能引入国际资本,为海外并购、建立全球实验室网络提供灵活、便捷的资金支持。两个市场的融资窗口交替开放,大大增强了企业抵御单一市场波动的能力。

打造“境内+境外”双品牌效应:A股上市是获取国内客户信任的“金字招牌”,而H股上市则是通往国际市场的“全球通行证”。对于亟需建立全球公信力的检测行业而言,这种双重背书的价值难以估量。

建立价值发现的“双重锚”:A+H股的股价可以相互参照,有助于形成更稳健、更合理的公司估值。H股的国际机构投资者能够为公司提供基于全球视野的价值判断,反过来也能引导A股投资者更深刻地理解公司的长期发展逻辑。

推动公司治理的国际化接轨:同时接受内地和香港两地最严格的监管,将倒逼企业在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内部控制等方面全面与国际最高标准看齐,这对于提升企业内功、赢得全球客户信任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检测行业虽有多家A股上市公司,如行业龙头华测检测(300012.SZ)、广电计量(002967.SZ)等,但尚无一家实现“A+H”两地上市。华依科技此举若能成功,将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探索出的路径和积累的经验,无疑将为后来者提供宝贵的借鉴。


四、结论与启示

在这个时间点上,华依科技筹划赴港上市,是其基于自身发展阶段和行业变革趋势作出的必然选择。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融资活动,更是一次深刻的战略蜕变。

对于华依科技自身而言,“A+H”蓝图一旦实现,将为其从一家国内优秀的汽车测试企业,向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智能出行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跨越,提供最坚实的资本和品牌支持。尽管短期内面临业绩亏损和现金流压力,但借助双资本平台,公司有望加速技术迭代和市场扩张,将今天的战略性投入转化为明天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整个中国检测行业而言,华依科技的探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揭示了一条从本土走向世界的可行路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随着中国产业升级和“中国制造”走向全球,必将涌现出更多对标SGS、Intertek的中国检测巨头。而“A+H”模式,或许就是这些未来巨头们从激烈的国内市场“内卷”中突围,扬帆出海,参与全球竞争的“标准配置”。

当然,前路并非坦途。华依科技的H股之路仍充满不确定性。但无论结果如何,这一勇敢的尝试,已经在中国检测行业的资本化和国际化进程中,落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激励着所有行业同仁思考:在时代的大潮面前,我们如何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走得更稳?华依科技,已经给出了它的答案。

责任编辑:梁宁 信息来源:TIC Notes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