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这家央企总部为何「隐形」于国资委名录?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06日 浏览次数: 字体:【

近期,不少读者注意到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央企名录中未包含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引发对其央企身份的疑问。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的中央企业,中汽中心的"隐身"现象实则是央企分类管理机制与行业职能特殊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接下来,笔者将从央企名录管理规则、中汽中心的职能定位、天津的产业支撑作用等维度展开分析,揭示中汽中心未被列入央企名录的深层逻辑。


一、央企名录的"显性"与"隐性"边界

国资委公布的央企名录(如2024年最新版)主要涵盖实业类中央企业集团,包括能源、交通、军工等领域的98家一级企业。这类企业以规模化生产和市场竞争为核心,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力量。



而中汽中心作为科研服务型央企,其业务聚焦于汽车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检测认证等细分领域,属于商业二类企业(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根据国资委分类管理原则,这类企业通常未被单独列入名录,而是归类到"其他中央企业"或"未纳入名录的央企"中。


从监管逻辑看,中汽中心的特殊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职能属性:其承担的新能源汽车检测、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制定等工作具有公共服务属性,与实业类央企的盈利导向不同。例如,中汽中心主导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双积分"政策)直接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2.历史沿革:中汽中心成立于1985年,前身为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2003年划归国资委时定位为行业技术支撑机构,更接近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企业,而非传统央企集团。

3.名录更新机制:国资委名录按年度或阶段性更新,而中汽中心因改制、重组等原因可能未及时纳入。例如,2024年10月发布的名录中未包含中汽中心,但国资委官网仍将其列为直属央企。


二、中汽中心的"特殊使命"与行业价值



中汽中心的"隐身"名录,恰恰凸显了其不可替代性。作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国家队",其核心职能包括:

1.标准制定与政策支撑:主导制定了70%以上的汽车行业标准,参与编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国家级政策文件。

2.技术研发与创新突破:拥有移动源污染排放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4个国家级平台,承担了汽车芯片测试认证、工业软件等4项国家重点任务。

3.行业服务与国际话语权:在德国、日本设立子公司,牵头成立中国汽车标准国际化中心(日内瓦),推动中国汽车标准成为全球技术法规(如GTR20)。这些职能使其成为连接政府、企业、市场的关键枢纽。例如,中汽中心搭建的"中国汽车产业链碳公示平台",为全国汽车企业提供碳排放核算与认证服务,直接服务于"双碳"战略。


三、天津的"产业基因"与中汽中心的“在地价值”



中汽中心总部位于天津,与这座城市的产业发展深度绑定:

1.区域协同效应:天津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拥有一汽-大众、长城汽车等整车企业。中汽中心通过"一个总部+四个分中心"的布局,为区域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例如,其与一汽-大众合作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测试,助力天津打造"北方设计之都"。

2.政策联动:天津将智能网联汽车列为重点产业,中汽中心作为行业智库,参与制定《天津市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7年)》,推动全市1694公里测试道路开放。

3.人才与创新生态:中汽中心与天津高校共建产教融合研究生工作站,为区域培养汽车大数据、智能网联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四、如何确认中汽中心的央企身份?

尽管未在名录中直接体现,中汽中心的央企属性可通过以下途径验证:

1.官方认定:其官网明确标注"国务院国资委直属中央企业",历史沿革中详细说明划归国资委的过程。



2.监管关系:接受国资委直接监管,例如2021年国资委党委巡视组对其进行专项巡视。



3.业务职能:重大投资项目需符合国资委《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并通过备案。


其实,中汽中心并非唯一“隐形”央企。据公开信息,至少三家国资委直管企业因规模较小、业务聚焦细分领域或承担特殊职能而未列入名录。例如,部分科研院所转制企业、行业技术服务平台等,其战略价值更多体现在技术引领而非市场扩张。这种分类管理机制,既保障了央企名录的代表性,又为细分领域“专精特新”企业保留了发展弹性。


中汽中心的“缺席”,恰恰反映了央企管理体系的分工智慧。作为汽车行业的“规则制定者”与“技术守门人”,其价值不仅在于资产规模,更在于对产业生态的深远影响。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技术的崛起,中汽中心将以“隐形冠军”的姿态,继续护航中国汽车工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

责任编辑:津津有渭 信息来源:爬坡过坎公众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