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企业终于摆脱臃肿迟缓的“大企业病”——那种层级繁复、决策链冗长、部门壁垒高筑、协同困难的窒息感,通过事业部制改革重获新生时,一种新的隐痛却悄然袭来:事业部暴露出的能力断层,使企业仿佛从之前的笨拙巨人跌入到了一群莽撞新手的阵营——事业部这种新的经营体,正显露出令人忧虑的“小企业病”症状。
▌ 事业部制:对抗大企业病的经典方案
事业部制被视为治疗“大企业病”的经典方案。所谓大企业病,核心在于规模膨胀后滋生的官僚主义、效率衰减、市场响应迟钝——庞大的身躯失去了灵活转身的能力。事业部制通过“分而治之”的逻辑,将庞杂业务按产品、市场或区域划分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单元。每个事业部被赋予明确责任边界与决策自主权,使其能如灵敏的小船般快速应对各自细分市场的风浪。这种“拆分重构”的策略,确实刺破了官僚迷雾,让责权回归清晰,重新点燃了组织活力。
▌ 新痛点:事业部内的“小企业病”及其根源
然而,当企业满怀希望拥抱事业部制带来的敏捷与活力时,一种新的“病症”却悄然潜入这些新生的业务单元内部——典型的“小企业病”。
市场中的小企业病,本质是资源匮乏、经验缺失与视野局限共同作用下的系统性脆弱。其典型症状如下:
1、战略迷失与短视:深陷生存压力与眼前业绩的泥潭,难以进行真正的战略思考与长期布局。
2、管理无序与随意: 缺乏系统性管理框架,决策依赖直觉,流程缺失或形同虚设,资源配置混乱。
3、能力单薄与失衡:核心团队往往由技术或销售尖兵火线提拔,精于单点突破,却拙于统筹全局。
4、资源困局与孤立: 自身造血能力孱弱,难以支撑关键能力建设与战略性投入,常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为何在拥有企业母体支持的事业部中,这种“小企业病”仍会顽固发作?源头在于“小”与“新”的双重叠加,当然,本质在于“新”。
1、规模局限——小: 事业部虽被赋予战略与运营责任,但其规模体量天然具有小企业的特征(当然,不排除有些企业承载主业的事业部规模不小)。
2、管理团队经验不足——新:更关键的是,其核心管理团队,尤其是新晋的事业部总经理及其班子,往往是从专业岗位中选拔而来。他们可能在某个业务环节光芒四射,却缺乏独立操盘一个完整经营单元(即管理一个“小企业”)的全局经验。
当“小企业”遇上“管理新手”,小企业病爆发的概率就升高了。
▌ 破解之道:弥合能力落差,用好母体赋能
治疗事业部的小企业病,绝非简单复制外部市场小企业的求生之道,而是要深刻认识到:事业部是根植于企业能力平台之上的“苗圃新木”,而非暴露在残酷市场荒野中的“原生小草”,它天然拥有汲取组织养分的优势。治疗的核心策略,正是充分利用企业平台的“母体优势”,系统性地弥合能力落差,将事业部锻造为兼具小企业之“灵”与大企业之“魂”的精英单元。
(一)选帅任将:能力匹配是第一道防线
1、事业部总经理是这个“小企业”的掌舵人。避免“小企业病”的首要前提,是精准识别并任命真正的“帅才”。
2、这要求超越简单的专业能力评价,转而聚焦其是否具备经营完整业务单元的“企业家思维”(或潜质)——战略洞察力、系统管理力、跨职能协同力、风险平衡力以及团队引领力。
3、草率提拔的业务战将或技术中层若缺乏这种全局视野和经营思维,有可能将事业部带入唯业绩论的短视窘局,或将事业部变成一潭死水。
(二)强化班子:构建能力互补的战斗集体
1、结构设计: 明确事业部领导班子核心角色,避免关键职能缺失。
2、能力互补: 选拔班子成员时,寻求能力与经验的差异化组合,弥补事业部总经理可能的短板。
3、集体担责: 建立清晰的领导班子议事规则与集体决策机制,推动班子成员形成合力。
(三)激活母体赋能:平台力量是重要支撑
这才是事业部相比外部市场小企业的显著优势,也是治疗小企业病的重要药方,关键在于激活并高效传递企业平台的强大支持。
1、“政委”护航
为事业部派驻资深“政委”。“政委”需为人稳健、精于管理、富有长远眼光,其核心职责不是替代总经理决策,而是作为“智慧伙伴”与“稳定器”,提供管理经验、风险预警、长期视角的输入,尤其在事业部总经理为“业务猛将型”时,“政委”的价值在于平衡其可能的冒进或管理粗放。
2、导师引路
为新任事业部总经理(特别是首次担纲者)配备经验丰富的导师(通常由公司核心高管或退休元老担任)。导师的核心任务是“扶上马,送一程”,通过深度交流、案例研讨、决策复盘,将公司沉淀的经营管理智慧、对组织文化的理解以及驾驭复杂局面的“隐性知识”有效传承,加速新帅成长,避免其独自在黑暗中摸索。
3、职能BP下沉与协同
总部战略、人力、财务、运营等职能需从“管控者”向“赋能者”和“伙伴”转型,其BP(业务伙伴)角色尤为关键。
(1)价值认同:通过共同参与业务会议、联合项目、绩效绑定等方式,让事业部切实感受到专业职能支持带来的效率提升与风险规避价值,扭转“职能不懂业务、只会添麻烦”的偏见。
(2)矛盾化解:建立清晰的“争议升级与协同决策”机制(如联合评审会、总部与事业部负责人定期对焦会)。当专业意见与业务需求冲突时,避免简单命令,而是基于数据与事实共同寻求最优解。例如,总部财务认为某项投入风险过高,而事业部坚持市场机会难得,需共同审视数据模型、推演不同场景下的财务结果,最终由相应授权层级做出平衡决策。
(3)管理牵引:职能BP需善于将管理要求(如人才盘点、预算编制、流程优化)与事业部的具体业务痛点和目标结合,用业务语言诠释管理价值。例如,将人才梯队建设与事业部未来3年关键新业务布局挂钩,使其理解管理投入是业务持续成功的保障。
4、赋能平台建设
打造强大的赋能平台,为事业部提供“即插即用”的通用能力与资源。这能降低每个事业部重复“造轮子”的成本,使其能将有限资源聚焦于自身独特的市场竞争与客户价值创造上。例如,一个共享的用户行为分析平台(假如事业部存在共同用户),能让相关事业部快速获得用户洞察,而不必各自建立数据团队。
5、系统化能力培养
针对事业部核心团队,设计并实施系统性的培训项目,内容聚焦于:
(1)领导力进阶:从管理自我到管理他人、管理团队、管理组织的跨越。
(2)战略思维与规划:市场洞察、竞争分析、战略制定与解码、商业模式创新。
(3)组织与人才管理:组织设计、人才选拔与激励、梯队建设、文化建设。
(4)运营与项目管理:精益运营、端到端流程管理、复杂项目管理。
(5)计财与风险管理:经营分析、经营计划与预算管控、风险评估与应对。
6、精准考核牵引
设计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有效引导事业部行为,抑制“小企业病”诱因。
(1)长短结合:除当期财务指标(收入、利润、现金)外,引入明确的长期健康指标(如核心产品/技术投入占比、精益运营效能、关键人才储备率、客户满意度、战略里程碑达成率)。
(2)过程与结果并重:关注关键管理过程的质量(如战略与计划会议有效性、人才盘点深度、流程优化项目进展、研产销协同机制建设)。
(3)风险控制:将合规性、重大风险事件作为硬性约束指标。
7、高管言传身教
公司核心管理层(尤其是一号位)必须深度参与对事业部核心团队的培养与指导。
(1)高频互动:通过经营复盘会、战略务虚会、一对一辅导等形式,保持紧密沟通。
(2)思想引领:在会议和交流中不断传递公司战略意图、核心价值观、经营哲学和管理理念。
(3)经验点拨:分享自身在复杂局面下的决策逻辑、失败教训与成功经验,提供难以在书本中学到的“实战智慧”。
(4)树立标杆:通过对优秀事业部实践的总结推广,为其他事业部提供学习样板。
事业部制组织的理想图景,是在母体深厚的根基上,生长出既具小企业之敏捷锐气,又兼备大企业之战略定力与管理章法的精英单元。它们规模虽小,却无市场原生小企业的脆弱与短视;它们灵活机动,亦能在企业战略版图中协同共进。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在于深刻认知并有效弥合事业部核心团队的能力落差,更在于将企业母体的平台优势转化为事业部的真实战力。
这是一场关于组织能力与智慧的锻造,让每一个从母体分化出的业务单元,都成为兼具特色与底蕴的“合金”。当多个这样的合金单元在共同使命下熠熠生辉,组织便能在市场浪潮中,既保持大船的稳定,又拥有快艇的锋芒。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