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发展“第二曲线”以摆脱传统业务困境或应对行业颠覆性变化,已经成为近年来国企改革和创新转型的核心议题。 昨天,发了《国资委主任张玉卓为什么反复强调“第二曲线”?》,很为中央企业欢迎。张玉卓去广东,是晚上发出来的消息,我看到消息就赶快写,晚上快到12点才发稿。夜里有2000人点击,今天上班两个小时就是12000人点击,每个钟头有5000人点击。127人收听,转发的竟然有50多个朋友。看来,这多是央企的朋友。谢谢大家转发了。
大家需要,我再给大家提供几个案例。做得好的,真不少。找几个印象深的,大一点的,先说一说。一些非常典型且成功的案例,它们从不同维度诠释了“第二曲线”的实践路径。这些表明,只要方向正确、决心坚定、方法得当,体量庞大的中央企业同样可以克服“创新者的窘境”,成功开辟第二曲线,实现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国家电网:从“电力输送商”变成“能源物联网服务商
国家电网成功地从一家传统的基础设施运营商,转型为全球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先锋和平台型生态企业。其新业务不仅提升了电网本身的效率和韧性,更开辟了千亿级的新市场。
第一曲线的困境:作为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国家电网的传统业务是电网投资、建设和运营。但随着新能源(风电、光伏)爆发式增长,电网的稳定运行面临巨大挑战(如间歇性、波动性)。单纯依靠扩大电网规模的传统模式难以为继,且电价受政府管制,利润增长空间有限。
第二曲线的探索:国家电网敏锐地意识到,未来的竞争不在于“输了多少电”,而在于“如何更智能、高效地利用能源”。因此,它全力开辟第二曲线——能源互联网。
国家电网做了什么?四个方面:
1.打造“网上国网”平台:整合交电费、业扩报装、光伏并网等服务,积累海量用户数据,成为能源服务的入口。
2.大力发展充电桩业务:成立“国网智慧车联网技术公司”,建成全球覆盖最广的充电网络之一,切入电动汽车生态圈,从“用电”侧寻找新增长点。
3.布局综合能源服务:为企业、园区提供节能改造、冷热电联供、储能、碳管理等一揽子解决方案,从“卖电”转向“卖服务”。
4.攻关核心技术:发展特高压输电、大电网安全控制、柔性直流等技术,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对外输出的工程服务和标准制定能力。
中国中化(先正达集团)从“传统化工”到“现代农业科技”
先正达集团已成为全球农业科技巨头。MAP模式深刻改变了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提升了产业链价值,也为公司带来了稳定的服务收入和更高的客户粘性,成功跳出了传统化工行业的红海竞争。
第一曲线的困境:中国中化的传统核心业务是石油化工、化肥、种子等。这些业务周期性明显,受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大,且面临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压力。
第二曲线的探索:公司战略性地将未来押注在现代农业这条第二曲线上。这不仅是产品的升级,更是从“制造商”到“一体化农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彻底转型。
先正达集团做了什么?从三个方面看:
1.关键并购与整合:收购全球领先的农业科技公司先正达,这是开辟第二曲线的决定性一步。随后将中化农业、先正达、安道麦等优质资产整合,成立先正达集团。
2.打造MAP(ModernAgriculturePlatform)模式:在全国建设数百个MAP技术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种、肥、药、机、技”一站式服务。通过数字化工具,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对接农产品销售,实现了从“卖产品”到“卖服务+卖产品”的转变。
3.聚焦生物育种等前沿科技:将研发重点转向更具科技含量和可持续性的生物育种、数字农业等领域,摆脱对传统化肥农药的过度依赖。
中国宝武:从“钢铁制造商”到“高端材料+智慧制造服务商”
中国宝武在保持全球钢产量第一的同时,其新业务板块的营收和利润贡献显著提升。它不再只是一家“卖钢铁”的公司,而是转型为以钢铁为基础、通过技术和服务创造增量价值的综合性产业集团。
第一曲线的困境:钢铁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利润率低、环保碳排压力巨大的“三重困境”。
第二曲线的探索:中国宝武提出“一基五元”战略(以钢铁制造业为基础,新材料、智慧服务、资源环境、产业园区、产业金融协同发展),核心就是跳出“钢”的束缚,发展多元第二曲线。
中国宝武做了什么?也是三个方面:
1.进军新材料领域:不仅生产普通钢材,更大力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碳纤维、轻量化材料等,满足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制造的需求。
2.输出“智慧制造”解决方案:将自身庞大的生产基地作为试验场,打造“黑灯工厂”、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然后,将这些经过验证的智能化改造经验和标准,打包成解决方案向行业内外的制造企业输出,如旗下的宝信软件已成为工业软件领域的领军企业。
3.发展绿色低碳技术:积极布局氢冶金、碳捕集利用等前沿技术,将环保压力转化为技术优势,未来可能成为绿色技术的输出者。
中央企业第二曲线成功案例的经验
1.战略前瞻性:都是在第一曲线尚处顶峰时,就主动寻求变革,而非等到困境无法挽回时被动应对。
2.基于核心能力延伸:第二曲线并非盲目跨界,而是基于原有的技术、资源、品牌或客户优势进行延伸和升级。例如,国家电网做充电桩是基于其电网基础设施优势。
3.大胆投入与并购:成功转型往往需要巨大的研发投入或战略性的并购,以快速获取关键技术和市场地位。
4.机制创新:很多央企通过设立混合所有制子公司、创新孵化器等方式,为新业务创造更灵活、更市场化的体制机制,避免被传统业务的“重力”所束缚。
5.拥抱数字化:几乎所有成功的第二曲线都深度融入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这是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赋能手段。
中央企业在探索“第二曲线”过程中不成功或遭遇重大挫折的案例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这些案例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战略、管理、执行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交织在一起的结果。这里就不举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