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国资委重磅部署丨央企“AI+”专项行动:重构产业生态链,开启智能经济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07日 浏览次数: 字体:【

国务院国资委2月19日召开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深化部署会,会议指出,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推动中央企业融入国家算力布局,与龙头民企、科研机构深化合作,一批高价值行业应用场景落地,智能算力供给能力显著提升,数据集建设稳步推进,大模型构建加速追赶,在人工智能关键领域取得系列积极进展。



一、战略窗口期:从技术追赶到生态主导的跃迁

在国务院国资委部署的“AI+”专项行动中,“战略窗口期”被反复强调。这一概念的深层含义在于,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正面临从“应用场景跟随”到“技术标准制定”的关键转折。过去十年,中国AI产业更多依赖算法优化和场景复制,但在底层框架、芯片架构、基础大模型等领域仍受制于国际巨头。此次专项行动的提出,标志着中国AI发展逻辑的根本转变——从“市场需求驱动”转向“技术供给驱动”。


以“根技术”攻关为例,国资央企将聚焦深度学习框架、异构计算架构、新型AI芯片等核心领域。这些技术如同AI产业的“地基”,决定了整个技术生态的自主可控性。例如,华为昇腾生态的崛起已证明,通过自研AI芯片+开源框架(如MindSpore)+行业解决方案的全栈布局,能够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形成自主产业链闭环。央企的入场,将进一步加速这一进程,推动中国AI产业从“被动适配”向“主动定义”演进。


二、场景革命:AI赋能背后的经济范式重构

专项行动提出“瞄准高价值场景”,其本质是对传统产业价值链的深度解构与重组。以医疗领域为例,AI并非简单替代医生,而是通过构建“数据算法服务”的闭环,重塑医疗产业生态:

上游:通过医疗影像数据集构建,催生专业数据标注产业;

中游:AI辅助诊断系统推动医疗设备智能化升级;

下游:远程诊疗+保险精算的融合,创造千亿级健康管理市场。


在智慧城市领域,AI对交通管理的改造更具颠覆性。当交通信号灯能够通过实时车流预测自主调节,城市交通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调度”。这不仅意味着通行效率提升,更将引发汽车制造、物流配送、城市土地规划等产业的连锁变革。据波士顿咨询测算,AI驱动的智慧交通系统可使城市GDP额外增长0.51.2%,其经济杠杆效应远超技术本身。


三、算力基建:重构国家竞争新边疆

专项行动提出“夯实算力基座”,背后是中美科技博弈的深层逻辑。当前全球AI算力呈现“双极格局”:美国依靠英伟达GPU集群和云计算巨头构建算力霸权,中国则通过“东数西算”工程打造分布式算力网络。央企主导的算力基建具有三重战略价值:

1.经济安全:国产AI芯片(如寒武纪思元、海光DCU)的规模化应用,可降低对进口算力的依赖;

2.产业协同:超算中心与工业互联网平台联动,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

3.能源革命:西部数据中心与风光电基地结合,探索“算力电力”协同发展新模式。

阿里宣布未来三年云和AI基础设施投入超过去十年总和,这一信号表明:算力投入已从“成本项”转变为“战略资产”。当央企与民企共同加码,中国有望在2025年建成全球最大的AI算力网络,为数字经济提供底层支撑。


四、数据突围:破解AI发展的“哥德巴赫猜想”

数据被称为AI时代的“新石油”,但央企面临的挑战远超民企:

数据孤岛:电力、交通、医疗等行业数据长期封闭;

合规风险:公共数据开放与隐私保护的矛盾;

质量瓶颈非结构化数据占比超80%,清洗标注成本高昂。


专项行动提出“分批构建行业数据集”,其突破点在于建立“数据信托”机制。参考上海数据交易所模式,央企可通过“数据可用不可见”的隐私计算技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激活数据价值。例如,国家电网的电力负荷数据与气象数据融合,可提升新能源消纳效率;铁路客运数据与文旅数据结合,可优化节假日运力调配。这种跨行业数据融合,将催生万亿级产业互联网市场。


五、生态竞合:央企与民企的“双螺旋”进化

此次部署会释放出一个关键信号:中国AI发展进入“国家队主导+民企协同”的新阶段。这种分工体现在:

创新链分工:民企聚焦应用层创新(如字节跳动的推荐算法),央企攻坚基础层技术(如中国电子CEC的PK体系);

资本链协同:央企产业基金投资AI初创企业(如商汤、云从),民企通过生态开放反哺技术落地;

供应链整合:华为昇腾与央企合作建设AI算力集群,阿里云为央企提供混合云解决方案。


这种“双螺旋”结构既能发挥央企在资源整合、长期投入上的优势,又能保留民企的敏捷创新特质。当两类主体在AI芯片、大模型、行业解决方案等环节形成合力,中国有望诞生类似“微软+OpenAI”的超级生态组合。


六、未来图景:AI普惠背后的国家治理升级

专项行动的终极目标,是通过AI重构国家治理体系:

1.经济治理:AI宏观经济预测模型提升政策精准度;

2.公共服务:社保、税务等领域的智能机器人将服务效率提升510倍;

3.风险防控:基于知识图谱的金融监管系统可实时识别跨境资本异常流动。


当AI深度嵌入社会治理,其影响将超越单纯的技术进步。例如,教育领域的个性化学习系统可能重塑人力资源结构,农业领域的智能监测平台将推动乡村振兴模式创新。这些变革不仅关乎效率提升,更将重新定义“公平”与“发展”的边界。


国资央企“AI+”专项行动的启动,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智能经济攻坚期。这场变革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既没有蒸汽机的轰鸣,也没有电力网络的可见脉络,而是以数据为血液、算法为神经,悄然重构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逻辑。当央企携资源与政策优势入场,民企以技术与生态能力跟进,中国有望在AI时代走出一条独特的“第三条道路”——既非完全的市场驱动,也非简单的政府主导,而是通过“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机生态”的三重合力,实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责任编辑:徐艺轩 信息来源:环球影响力智库公众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